16日,記者從中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獲悉,截至9日,世界首條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輸電大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以下簡稱“青豫特高壓工程”)已累計向中國的華中地區輸送“綠電”300億千瓦時,相當于替代原煤13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220萬噸。
記者從深圳交易集團所屬公司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獲悉,2022年度深圳碳市場各項重點工作邁上新臺階:碳市場交易額2.47億元,同比增長30.39%;碳配額交易額2.30億元,同比增長188.40%;年末碳配額收盤價53.50元,市場累計交易額突破20億元大關;碳市場流動率為21.25%,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
二十大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列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之一,打造循環經濟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路徑。而減少碳排放、打造零碳社會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大重點。峰會上商道咨詢合伙人曹原發布了最新倡議《零碳實驗室》,分享在這一領域的最新動態和觀察。
我國首座高放廢液玻璃固化工程實現安全穩定運行;國家首個民用集中處置場—龍和近地表處置場建成投運;公海鐵聯運體系正式啟動運行;成功揭榜首個系統外核退役治理工程;牽頭成立IAEA全球第四個核與輻射應急能力建設中心
從近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視頻會議上獲悉:2022年我國完成造林5745萬畝、種草改良4821萬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71萬畝,實現了1億畝的國土綠化目標。
天津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高度重視此次評定,大力推介碳控官綜合能源管理平臺的低碳技術,發文號召各區、各市級部門引領更多公共機構實施全面節能戰略。
我國能源需求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幅度增加,為了解決當前能源緊缺和環境污染問題,余熱回收技術被廣泛運用。據調查,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
綠色低碳發展,能源轉型發展,追著“熱點”,福建晉江熱電蹄疾步穩,闊步前行。在一期經營形勢持續向好的大局面前,為更好、更多服務熱用戶,二期擴建機組應運而生,隨著11月28日項目開工的號角吹響,公司供熱能力即將得到大幅增強,作為晉江市低碳節能減排的工作上的重要一環,她不僅能滿足周邊企業用熱增長的需求,還能有效替代熱用戶低效率、高污染供熱小鍋爐,大大提升晉江大氣環境質量、提高節能減排水平。
按照《指導意見》,下一步將從推動產業結構布局調整、推動水資源集約化利用、推動能源消費低碳化轉型、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提升、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等重點方向著力,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
如今,CCUS技術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歐美發達國家較早進行布局,在我國,CCUS技術也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示范階段。2022年4月,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開啟生產調試。
一次公交或地鐵出行10公里可減碳約1千克——近日,上海市綠色出行碳普惠平臺試行版上線。在交通行業,上海市綠色出行一體化平臺“隨申行”成為首個獲取綠色出行碳減排量的官方APP。
亞洲最大污水處理廠——白龍港污水處理廠,1月12日再添新項目:污水調蓄工程開工。這是2023年上海城投水務集團開工的首個上海市重大工程。
FWS 2023 中國餐廚垃圾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16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推動我國噪聲污染防治水平穩步提高,建立基本完善的噪聲污染防治管理體系。
近日,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七局承建的重慶長生橋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全面竣工。占地面積約1037畝的全國最大垃圾填埋場,搖身變為環境優美、空氣宜人的生態綠地,實現城市土地的循環再利用,為城市生態修復、功能恢復提供了可借鑒方案。
中國環保新聞,環保,環保新聞,環境保護,煙氣環保處理,廢水環保處理,環保設備,環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