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聯合國作用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復雜、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會信息化影響不斷上升。各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更加緊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斷發展壯大。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國家間交流、對話、合作不斷深化,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和不懈追求。同時,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西亞北非地區持續動蕩,恐怖主義活動猖獗,防擴散形勢依然嚴峻,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日益凸顯。歐債危機仍未解決,世界經濟復蘇面臨風險,如期全面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前景不容樂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聯合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是推動多邊合作的重要機制和平臺,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勢下,國際社會普遍期待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加強國際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一直積極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聯合國各領域活動,維護聯合國權威,繼續堅定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大力推動聯合國在發展等相關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推動聯合國更加重視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聯合國改革(略)
三、政治與安全領域(略)
四、發展問題
(一)千年發展目標
千年發展目標是指導國際發展合作的重要綱領。多年來,國際社會為實現目標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從全球來看,千年發展目標的落實情況很不平衡。發展中國家如期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困難重重。
國際社會推動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的努力不能松懈。發達國家應積極兌現在資金援助、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承諾,集中力量幫助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發展和脫貧;發展中國家也應根據本國國情,采取切實行動實現自身發展;聯合國應繼續發揮在國際發展合作領域的核心作用,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提供機制保障。
(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與所有國家長遠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聯合國先后于1992年和2002年分別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為各國及國際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制定了行動規劃和方案。
2012年6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在當前全球經濟和國際發展合作面臨困難的形勢下,這次大會為重振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發出了積極、明確、有力的信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注入新的活力。
在各國共同努力下,大會通過了題為“我們憧憬的未來”的成果文件,體現了國際社會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子孫后代的福祉出發,努力克服分歧的合作精神。成果文件內容全面,基調積極,總體平衡,就未來可持續發展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包括重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起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程、鼓勵各國根據不同國情及發展階段實施綠色經濟政策、建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敦促發達國家履行官方發展援助承諾等。這些重要成果對于確立未來可持續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方認為,大會決定建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政府間進程,為加強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發出了重要和積極信號,也為制定后2015年國際發展議程提供了重要指導。中方支持并將積極參與該進程,愿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程貢獻力量和智慧,希望有關進程真正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千年發展目標,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方支持大會關于加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職能的決定,并將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中方認為,高級別政治論壇應統籌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決策權,把解決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實際困難作為其工作重點。
(三)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關系到人類生存和各國利益,也關系到世界的公平和正義,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中方歡迎2011年底德班會議取得的成果,期待發達國家拿出政治誠意,進一步提高減排幅度,在今年多哈會議上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談判,并切實兌現資金和技術轉讓承諾。
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本著對本國人民和人類長遠發展負責的精神,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成效顯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列入約束性指標,并提出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這是中國政府對未來發展模式的選擇,同時也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重要貢獻。我們愿繼續本著積極、建設性姿態參與國際談判,與各方一道,在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基礎上,充分考慮發達國家歷史責任和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推動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為建立公平、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制度而共同努力。
(四)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始終是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人人糧食安全”是基本人權。世界糧食安全面臨越來越多的非傳統挑戰和日趨復雜的形勢。世界糧食安全的薄弱環節在發展中國家。利用糧食等生產生物燃料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也帶來長期挑戰。
中國高度重視農業和糧食問題,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等政策和措施,穩定提高糧食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中國用占不到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飯問題,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減貧目標。
中國政府在解決自身糧食安全問題的同時,還在南南合作框架內向有關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農業援助,包括建設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提供農業技術援助、提供緊急人道主義糧食援助等,為這些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安全水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五)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各國人民的福祉息息相關。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維護全球能源安全對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推動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和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社會應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共同穩定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防止過度投機和炒作,保障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維護能源市場正常秩序。同時,各國應改善能源結構,加強先進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大力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在相關領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能源和能源安全問題。在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上,始終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的原則,加強國際互利合作,大力改善和調整能源結構,努力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哥本哈根會議前夕,中國宣布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中國愿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努力,建立起能源合作長效機制,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六)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是發展中國家間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渠道,是發展中國家相互幫助,攜手應對各種發展挑戰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南南合作取得積極進展,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投資活躍。發展中國家間還建立了一些新機制和倡議,為南南合作注入新活力。當前南南合作主要特點是:合作勢頭加強,協調機制增多;發展中大國成為重要推動力;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互動增加。
中國認為,南南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互利合作的一種形式,具有互惠性、自發性和無條件性,不是援助;南南合作不同于南北合作,只能是南北合作的補充,而非替代。發展中國家應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積極開展磋商與協調,采取一致行動,共同維護正當權益;應根據形勢發展和自身需要,本著平等互利原則,不斷拓展合作渠道、豐富合作內涵、創新合作模式;還應加強協調,有效利用多邊機制,共同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環境不容樂觀。在此形勢下,廣大發展中國家更要加強南南合作,共同應對危機,促進經濟健康持續增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七)發展籌資
發展融資不足問題一直是國際發展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給低收入國家造成嚴重沖擊的背景下,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當務之急是建立并完善平等、互利、共贏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切實落實《蒙特雷共識》,確保如期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國主張,重點從以下五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增加發展資源,加強發展機構。二是發達國家兌現官方發展援助占國民總收入0.7%的承諾,進一步對發展中國家減免債務和開放市場。三是努力減少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造成的損害,切實幫助其保持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四是抑制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多哈回合談判達成發展回合目標。五是為發展中國家創造良好外部發展環境,反對動輒對發展中國家采取經濟、商業、金融封鎖等措施。
(八)多哈回合談判
繼續推動并成功結束多哈回合談判,有利于鞏固和完善多邊貿易體制,抑制貿易保護主義,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中國始終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一直以建設性姿態積極參與多哈回合談判。我們呼吁各方拿出足夠的政治意愿,切實推動談判,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信譽。中方對各種有利于推動談判的嘗試持開放態度,但反對偏離、有損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方式。我們主張,一是必須堅持多哈談判授權和已有成果;二是必須堅持發展目標,充分照顧發展中成員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利益和關切;三是必須堅持最終達成一攬子協議,任何早期收獲的努力都應以此為目標。
(九)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國際金融危機后,各方都認為應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進行必要改革。中方認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并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的原則。
中方認為有四點很重要:一是完善國際經濟金融治理體系,切實增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二是完善全球金融監管體系,加強對具有重要金融中心的發達經濟體及其宏觀經濟政策的監督,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和大宗商品衍生品的監管,改革主權信用評級機制;三是完善國際貨幣體系,健全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保持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相對穩定;四是加強國際金融機構的發展和減貧職能,縮小南北差距。
(十)非洲發展
非洲的發展既與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也關系到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維護非洲穩定與發展不僅是非洲國家的緊迫任務,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繼續加大對非援助和支持力度,切實兌現援非承諾,努力幫助非洲提升自主發展能力;應尊重非洲國家自主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支持其自主解決非洲事務的努力,幫助非洲維護和鞏固和平穩定局面,為非洲發展提供保障;應尊重和支持非洲國家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特殊關切,采取有力措施幫助非洲國家應對困難和挑戰;應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切實增加非洲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擴大非洲對全球治理的有效參與,增強非洲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的能力。
多年來,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真誠的幫助,并不斷加大互利合作力度,為促進非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國先后推出并落實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發展的合作舉措。2010年9月,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中國宣布了今后5年對外援助6項舉措,非洲國家是主要受益對象。在2012年7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又提出了一系列支持非洲和平與發展事業的新舉措。中國將認真落實這些舉措,繼續為非洲國家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五、軍控、裁軍與防擴散(略)
六、人權問題(略)
七、社會問題(略)
八、聯合國財政問題(略)
九、法治問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