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坎昆會議的主角之一,其政策和立場備受關注。與表現消極的西方大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代表團的表現可謂可圈可點: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很大程度上扭轉了此前全球氣候談判中的被動處境。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前)11日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結束后,走出會場。
作為經濟發展迅猛的新興大國以及擁有巨大碳排放量的國家,中國首當其沖受到盡早承諾量化減排的巨大壓力。如果中國過早承諾絕對量化減排義務,勢必會對經濟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因此,中國強調履行自主減排義務,堅決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減排承諾。為了彌補分歧,針對有關減排透明度的問題,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提出了“尊重主權,互相學習,相互借鑒”的原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靈活性。
強調開放、溝通,是中國代表團在坎昆會議中的重要舉措。中國代表團在本次會議中特別注重與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的溝通,以增加透明度,消除誤解。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堅持推動自主節能減排行動,在提高能源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技術、低碳交通等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過去一年,中國為促進坎昆會議的成功召開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減排的成效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透明公開的立場贏得了越來越多國家、聯合國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理解和認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的執行秘書菲格雷斯認為:“中國用立法的方式確立減排目標,有利于自身的長遠的經濟發展,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如果其他國家都采取中國的態度,氣候變化的全球談判將變得非常簡單。”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項目主任費雯麗指出:“近年來,中國在提高能源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技術、低碳交通等領域所取得的長足進步以及驚人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美國和其他任何國家。”
堅持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是中國代表團參與坎昆會議的立足點。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中國一直以“77國集團+中國”的模式參與談判,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雙軌談判機制。會議初期,日本等大國聲稱:不會在《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設定任何減排目標,打算另起爐灶建立一個新的減排機制。對此,中國表示了明確的反對,強調延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必要性,主張發達國家必須率先量化減排指標,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為了防止發展中國家被分化,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基礎四國”經過磋商,在12月6日聯合公布了三項共同原則立場。此舉不僅強化了“基礎四國”在77國集團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重申了快速啟動資金、技術支持等發展中國家優先關注的問題,有利于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
中國在坎昆會議中的表現可謂張弛有度,通過務實靈活的行動推動了氣候談判進程,展示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著眼于全球氣候談判的未來走向,如何在履行減排義務與維護經濟發展空間之間取得平衡,是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需要應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