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持續變暖情況下,中國將面臨干旱、洪澇、熱帶氣旋與風暴、沙塵暴、寒潮與凍害以及高溫和熱浪等氣候問題,生態和環境形勢將十分嚴峻。因此,深入評估氣候變化對敏感領域和敏感部門的影響,是采取有效適應措施的前提。
第一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結論表明: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農牧業生產、水資源、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沿海等方面造成了重要影響,且這些影響以負面為主。
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無疑要考慮其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在國家宏觀調控過程中,要深化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認識,將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要體現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容,保證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目標的實現。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地方或區域科學發展規劃之中,將適應對策與其它政策有機結合。
盡管氣候變化的方向得到肯定,但區域性的細節、發生時間仍有不確定性。加強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豐富氣候變化影響知識十分必要。需要豐富關于適應選擇更具體的信息和技術,需要加強脆弱性和適應技術評價。在適應技術的決策過程中,需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應將適應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納入各地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計劃。
中國地域廣大,生態類型多,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增強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已經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行動。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促進國際社會最終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