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小说图片,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片公司,刺激AV黄色网址,又刺激又黄色网站

返回首頁|能源行業產品大典 與我互動 在線投稿
掃描關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滾動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氣候變化

美國“退約”難阻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大勢

2017-06-27  來源:互聯網      美國  氣候變化  巴黎協定   

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舉行發布會,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全世界對特朗普這一決定都表達了遺憾、失望與批評。

協定凝聚的共識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

經過不到1年的開放簽署,2016年10月5日,《巴黎協定》已經達到生效的門檻:至少55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至少約55%)交存批準、接受、核準或加入文書。30天后,《巴黎協定》正式生效,成為有史以來生效最快的多邊國際條約之一。

\

《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指明了方向和目標,確立了以國家自主貢獻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減排或限排溫室氣體的模式,傳遞了全球向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的信號,具有里程碑意義。這份協定重申本世紀末實現2攝氏度的全球溫度升高控制目標,同時提出要努力實現1.5攝氏度目標,要求發達國家繼續提出全經濟范圍絕對量減排指標,鼓勵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國情逐步向全經濟范圍絕對量減排或限排目標邁進。明確發達國家要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其他國家在自愿基礎上出資。

這是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定,體現了減緩和適應相平衡、行動和支持相匹配、責任和義務相符合、力度雄心和發展空間相協調。

“退約”背后的短視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早有預兆,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時就稱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結論是“騙局”。特朗普政府“退約”的理由是,《巴黎協定》將給美國帶來“苛刻財政和經濟負擔”。一方面,為達到自主貢獻目標的節能減排措施將損害美國煤炭、石油等產業,減少就業;另一方面,按協定的要求,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有義務為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出資。

眾多專家指出,這些理由站不住腳。因為美國傳統能源產業創造就業機會的潛力已難以挖掘,而新能源創造的就業機會早已超過煤炭、石油等產業。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現階段美國煤炭產業就業人數略多于16萬人,而太陽能產業遠超前者,達到37.4萬人;為“綠色氣候基金”出資,實則提升了美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進而也有助于美國的商業利益。

人們已經看到,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促進新能源發展,是各國轉變發展方式、破解資源環境制約、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低碳發展道路是大勢所趨,為了眼前能見的一點利益就逆向而行,只能錯失一個新時代的機遇。

世界大勢無法改變

退出《巴黎協定》,不是美國政府第一次簽署氣候協議后又出爾反爾。早在2001年,布什政府上臺后不久就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個發達國家隨后效仿退出或削弱減排力度,《京都議定書》的效力因此而大打折扣。

有此先例,特朗普宣布美國“退約”自然會引發擔憂:《巴黎協定》是否會步《京都議定書》的后塵,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是否會因此受挫?多方專家指出,今日不同以往,美國“退約”短期內可能造成一定沖擊,但長期而言,國際社會凝聚的強大共識仍將發揮作用。

就短期影響方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約翰·斯特曼認為,首先,美國的退出給全球太陽能、風能和其他新興綠色能源行業的投資帶來不確定性。其次,美國削減對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的貢獻,其他發達國家可能效仿美國,降低出資額度,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部分資金將無法落實。最后,這將強化“發達國家不率先減排,發展中國家也不應行動”的思維。

然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勢無法改變。《巴黎協定》已得到全球140多個締約方批準,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82%以上;除美國外,其他發達國家如歐盟和日本等都已重申承諾,將繼續堅守協定;即便在美國國內,眾多州、市地方政府和企業也表示將繼續節能減排。

美國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的德蘇扎說,《巴黎協定》代表著氣候變化共同行動計劃的“前所未有的時刻”,考慮到這個協定由各國自主決定減排目標,且5年評估一次進展,各國在減排問題上具有彈性,“無論有沒有美國參與,《巴黎協定》都將繼續下去”。

中國堅守的決心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而《巴黎協定》具備廣泛支持基礎。美國一家“退約”,不會改變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潮。中國將毫不動搖地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繼續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采取有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是達成《巴黎協定》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在協定的談判中,中國代表團本著負責任和建設性態度參與,為協定最終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各方高度評價。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在大會閉幕后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時,特別感謝中方為大會成功作出的突出貢獻。

2016年4月22日,中國在《巴黎協定》開放簽署首日即簽署協定,并于9月3日批準協定。作為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的主席國,中國推動二十國集團首次發表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主席聲明,為推動簽署《巴黎協定》提供了政治支持。

中國既表達了政治意愿,也邁出了實實在在的步伐:2016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前一年下降6.6%,遠超出當初計劃下降3.9%的目標,保持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和勢頭。而在“十三五”期間,中國提出了降低碳排放強度18%、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至15%等一系列約束性指標。

節能和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廣低碳智慧城市、推進氣候變化立法……一系列舉措正在或即將實施。

正如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所指出的,《巴黎協定》描繪的綠色低碳發展全球大勢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選擇相一致,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將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既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中國勇于承擔應盡國際責任的大國擔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