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概要
日前,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陜西省“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規劃提出了構建減緩氣候變化綜合體系、提高氣候變化能力兩大領域工作任務,制定實施九大重點工程、三項重點行動,旨在促進陜西省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成效。

規劃目標
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比2005年累計下降45%,全面完成國家目標任務,低碳試點示范取得顯著進展,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幅提升,低碳發展支撐體系更加完善。
構建減緩氣候變化綜合體系
一、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重點培育先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綠色低碳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低碳農業生產體系,持續增強森林碳匯能力。
加快實施DMTO三代技術、煤炭中低溫熱解、煤油共煉、煤提取煤焦油與制合成氣一體化、陸相頁巖氣經濟規模勘探開發、油氣田低滲儲層壓裂改造、高參數低排放燃煤發電、生態礦山和智能化礦井等重大技術研發和推廣。
二、推進城鄉建筑低碳化發展
開展城市碳排放精細化管理,鼓勵編制城市低碳發展規劃,建設綠色低碳村鎮。積極開展綠色低碳城區、城鎮試點示范。
三、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
推動航空、公路運輸低碳發展,發展低碳物流,開展綠色出行行動,大力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推進市縣建設公共自行車出行系統。
四、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創新城鄉社區生活垃圾處理理念,科學配置社區垃圾收集系統。推進工業垃圾、建筑垃圾、污水處理廠污泥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五、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實施低碳產品惠民政策,鼓勵和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低碳產品,引導低碳居住、綠色出行。
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一、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城鄉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新城選址、城區擴建、鄉鎮建設要進行氣候變化風險評估提高城鄉建設適應能力。
二、提高水利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提高防護標準,加強城鎮給排水管網和防澇設施建設;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快重點地區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
三、提高農業與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實施濕地生態恢復工程,積極推進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經營。加大投資,加強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提高生物多樣性適應能力。
四、提高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建設國家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14萬公頃,逐步治理和修復荒漠生態系統。大力加強河流、山地系統性綜合治理,有效遏制新增人為水土流失。
五、提高人群健康領域適應能力
建立健全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及新疾病的研究和預防。
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建立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庫,加強氣候變化風險及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報,健全防災減災(防汛抗旱)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保障重大基礎設施正常運行的應急系統。
九大重點工程
一、可再生能源建設工程
建設鎮安抽水蓄能電站,白河、旬陽水電站,神木、定邊、府谷、榆陽、延長、吳起、隴縣等風電場和潼關分散式風電場,農光互補、牧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光伏電站,關中分布式光伏發電,銅川、榆神煤炭采空區光伏電站,延安光伏扶貧示范項目,渭河盆地地熱及伴生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等。力爭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2020萬千瓦,其中風電、光伏各750萬千瓦,水電500千瓦,生物質20萬千瓦。
二、新能源汽車推廣工程
國家已明確新能源汽車碳減排量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組織陜汽集團、西安比亞迪、寶雞吉利、陜西通家等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核算統計碳減排量,準確核發碳配額,通過碳市場交易取得經濟補償,促進產品推廣應用。
三、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產業化示范工程
延長石油集團、西北大學、西安石油大學合作推進,利用美國成熟技術,依托延長靖邊煤油氣綜合利用化工園區排放的二氧化碳為碳源,集成捕集、管道輸送、就近封存,實現碳減排與提高油氣采收率雙贏目標。2020年中美合作延長集團100萬噸CCUS示范項目投產運營,建成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產業化CCUS示范項目。
神華集團與華能西安熱工院合作在神木國華錦界電廠建設火電廠碳捕集試驗項目,捕集錦界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在鄂爾多斯市地下封存。2018年建成電力行業10萬噸碳捕集、封存示范工程。
四、生態系統碳匯工程
以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提升森林、土壤等陸域環境碳匯能力,鞏固濕地、湖泊水域環境固碳潛力,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退化林分修復、飛播林撫育、商品材培育、木材戰略儲備林基地建設,增加森林資源總量。
五、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加強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并使省內80%的國家重點保護物種資源得到恢復和增加。對大熊貓鳳縣、寧強局域種群及其棲息地加強保護,野外生存繁衍困難的物種采取必要的人工拯救措施。
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在我省陜北、關中7市72個水土流失縣,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支撐,通過水土保持及土地整治、森林植被保護和建設等措施,開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減少泥沙,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
七、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
延長石油靖邊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化工園區,采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工藝優化組合,在化工生產裝置中實現碳氫互補,排放的碳60%固化于合成化工產品中;化工裝置其余碳排放通過集成捕集,應用到中美合作CCUS示范項目封存于地下,建成近零碳排放化工園區。
陜西煤業集團彬長礦區大佛寺煤礦,采用地上、地下瓦斯抽采和礦井排風低濃度瓦斯提純再利用工藝技術,年抽采瓦斯1.63億立方米,發電1.2億度,大幅減少煤礦溫室氣體排放,被國家能源局評為全國首個“零瓦斯排放礦區”。
八、重點企業碳市場交易工程
2017年全國碳排放市場交易全面啟動,根據國家碳市場建設方案和碳配額分配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利用市場手段控制企業碳排放的減排長效機制建立碳排放配額市場調節和抵消機制,逐步增加現貨、期貨、信托及質押融資等交易品種,探索多元化交易模式。
九、低碳科技平臺創新工程
以西北大學為主,聯合延長石油集團、長慶石油公司和神華集團等重點企業,建立政產學研用合作研發推廣新機制,建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打造全國CCUS領域技術高地。
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術推廣聯盟,重點推廣陜西四季春公司干熱巖供熱、西安德能公司空氣能中央空調、延安金玉龍公司小型分布式伴生氣轉換(發電)成套技術、西農大三聚碳基復合肥等20項低碳新技術。
“十三五”發布陜西省低碳技術推廣目錄20項,制定低碳產品推廣清單30項。建立和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對50種高碳排放產品制定地方單位產品碳排放限額標準,規范碳限額及碳核查標準,促進企業碳減排。
三項重點行動
一、低碳試點示范行動
在產業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和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政策等方面加快突破,為建設“三個陜西”探索低碳發展模式。
創建一批布局合理、資源節約、生產高效、綠色宜居的低碳城市、縣(區)、城鎮、社區和商業,打造一批產業高度集聚、行業特色鮮明、碳生產力競爭性強的低碳園區,培育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術、具有先進低碳管理水平的低碳企業。
二、實施碳排放強度和排放總量“雙控”行動
根據國家要求低碳試點省嚴格控制碳排放總量,并率先達峰的要求,在參照能源消費“雙控”政策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的基礎上,研究制定陜西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幅監管政策及實施方案,在“十三五”后兩年實施。逐步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排放量“雙控”管理體系。
三、強化基礎能力建設行動
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建立完善氣候變化統計指標體系和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制度,強化能源、工業、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廢棄物處理等相關統計。加強重點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因子計算與監測方法研究,完善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指南。
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平臺。定期發布中國和陜西省低碳發展目標及政策行動計劃,推動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及碳交易履約誠信制度。定期編制省級和市(區)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實行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制度。
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能力培訓中心。培訓壯大碳核查機構及企業碳排放統計核算專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