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至今,美國各類政府監管部門紛紛向華爾街投行揮出了組合拳,令其疲于招架。上周,美國衍生品交易最高監管機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已經向數家主要的金屬倉儲公司發出了傳票,包括總部在瑞士的大宗商品巨頭嘉能可,試圖從這些公司過去三年的文檔和通信中尋找證據,以調查金屬價格高漲的問題。
這些傳票的發出意味著,隨著CFTC重視可口可樂等這些金屬消費者的指控,CFTC正在推進相關的調查。可口可樂指控這些倉儲公司通過限制倉庫金屬的流出量,來提高金屬的價格。據了解,本周一晚些時候有報道稱,高盛和摩根大通也收到了傳票。
與此同時,去年被港交所收購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也提出了改革倉庫規則的計劃,規定倉庫企業出貨速度,限制排隊提貨時間。也正是由于規則的修改以及美國監管層趨嚴,華爾街巨頭都在尋求出售它們三年前收購的倉儲業務,這是否意味著有色金屬的高價時代即將過去?對此,摩根士丹利認為,從短期看LME的庫存改革計劃將可能帶來反效果。
修改規則旨在防止操控
由于中國是大宗商品的消費大國,銅、鋁等金屬的價格對國民經濟有著關鍵的影響。此次高盛等金融寡頭接受調查,放棄現貨倉儲業務,對于我國來說利好居多,其著眼點就在游戲規則的制定上。由于LME的新東家是港交所,而修改規則是完善交易的第一步。目前,港交所已經宣布推出針對LME庫存政策的修改意見,并開始向市場征求意見,預計最早明年4月可正式實施。
對此,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王紅英認為,根據新的提議,提取金屬排隊超過100天的倉庫必須確保其金屬的出庫量高于入庫量。此次提議的意見征集截至時間為9月30日。是否對規則進行變更的最終決定預計將在10月的董事會會議上做出,如果提案被采納,新規則將于2014年4月1日開始實行。
另外,金頂集團研究中心經理聶鼎認為,其實對于基本金屬價格走勢影響最大的就是出貨率。7月1日LME發布公告針對倉庫提貨輪候時間過長提出解決議案,主要是基于“入貨率”而調整“出貨率”。自華爾街投行加入金屬實物交易行業之后,一方面庫存急速積累,另一方面現貨溢價卻反常居高。
特別是LME鋁庫存較2007年之前的平均水平上漲了547%,目前庫存量占2013年全球原鋁需求的11%;美國中西部鋁溢價亦上漲了228%。新規如果嚴格實施,將中期壓制金屬價格。同時,新規則的實施,也會給大宗商品市場的公平貿易環境帶來極大的改善。
王紅英認為,其實傳統“殖民資本”的退出,并不會對大宗商品市場帶來多大的危害,相反還會促進市場的進一步繁榮。雖說受到商業周期的影響,短期大宗商品會受到承壓,但美國經濟的走強、歐洲經濟的復蘇及新興經濟體的企穩跡象,都會使得大宗商品市場的未來更有前途。
規則的修改會使得交易價格及貨物交割更為連續,更為公平,防止機構操縱。不過摩根大通等華爾街投行正尋求退出大宗商品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未來幾年由于新興經濟體的增速減緩、美元利率的上漲會導致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再一個原因是由于港交所堅持更為公開的交易模式,使得機構無法操縱利潤所致。
有分析認為,近期倫敦金屬的上漲走勢與港交所即將修改LME規則有關,對此,銀河期貨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指出,有些分析認為正是由于修改了出入庫的制度規則,使得倉儲公司把高額的倉儲成本費用用來覆蓋自身的成本,這些成本將轉嫁到價格上,這點有點不符合邏輯。由于出入庫制度的修改影響最大的就是市場的升貼水結構,過去的高升水溢價會逐步得到平抑,這將提振需求的釋放,進而引發價格一定的上行的波動。
中國因素在滲透?
正當華爾街的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受到監管部門越來越嚴格的審查之后,摩根大通正尋求出售其大宗商品業務,而摩根士丹利和巴克萊都相繼在裁減大宗商品部門的員工數量。相反中國的金融集團則表現出擁有大宗商品相關業務的新愿望。7月25日,廣發證券宣布收購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大宗商品部,這是中國企業進軍海外衍生品市場的最新舉動。
據了解,今年7月底,廣發期貨香港公司以略低于4000萬美元現金的價格,收購了Natixis大宗商品部。此次收購是廣發期貨全資子公司廣發期貨(香港)有限公司對法國外貿銀行的英國全資子公司Natixis商品貿易公司(下稱“NCM期貨公司”)的收購。廣發期貨為廣發證券的子公司。
由于NCM擁有LME交易結算席位,廣發期貨也因此成為在海外主要交易所獲得結算會員資格的中國第一家期貨公司。
與此同時,8月8日,南非標準銀行高管正在北京與中國工商銀行展開談判,以確定后者收購其倫敦大宗商品交易業務的詳細條款。據業內人士透露,這輪對外擴張的背景是,市場冀望中國政府將放松資本管控,以使中國企業和個人更深入地參與外國市場。
對此,聶鼎認為,隨著中國國內監管環境正在改進,會有更多業務從中國流向歐美市場。如果同時在中國及歐美市場都立住了腳跟,就會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廣發收購案也表明,亞洲企業正在崛起并替代處境艱難的歐洲企業,大宗商品和金融領域中的力量對比也在相應發生轉移。
不過,王紅英卻認為,“雖然現在對于中國金融企業走出去戰略充滿憧憬,但是我現在更擔心的是,中國買家會否接手最后一棒,畢竟國際投行不是傻子,其退出之舉必有其理由。我更關注的是未來經濟的走向及大宗商品的實際需求,來自中國的需求并不代表全世界的需求。畢竟歐美城市化進程接近完成,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并不旺盛。不好評判中國買家的未來前景,但短期看中國的需求還在,風險不大。”
他認為,中國因素在大宗商品領域處于逐步下降的地位,因為我們的城鎮化進程增速在減少,如鐵路基建項目、地產項目開工率下降等。在大宗商品方面,擴大自己的交易領域是必然的多元化趨勢,以期形成多元化業務支撐體系。更多地走向現貨OTC場外交易,混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會使得商品市場定價更為客觀合理,而不是行業寡頭壟斷定價。